1954年三德中学第一届初中毕业同学,年纪轻轻,不过十来二十岁,因缅怀同窗之乐,翌年商议发起组织校友会,以此意请示张德忠校长,获得赞同,立及委任萧世卿修士为筹委会顾问,于1955年7月假母校教室召开第一次筹备会,公推何金水为临时主席,容润霞、吴贤光、蔡成昌、陈锦荣、陈宝泰、邝树荣、梁玉池、梁秋侬、骆瑞珍、陈美玲、梁金华等12人为筹备委员,商定本会宗旨,草拟章程,定名‘怡保三德学校校友会’。
同年8月筹备委员会召开第2次会议,修订章程,请吕鸿元修士译成英文后呈社团注册局。1956年3月9日正式获得当局批准,暂借用母校单层双连教室作为临时会所,并于同年3月20日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。过后便广召校友,开始进行会务活动。当年有安排校友到会‘值班’照顾到校打球、唱歌、读书、玩乐器.....的校友。难能可贵的是,当时也成立一个小规模图书馆,展开一个献书运动,获得图书500余本;各项康乐活动如羽球队、篮球队、口琴队也相继筹组,可见他们精力之充沛。
当年校友会之活动,非常“文娱”,常组团到南北马旅行参观、野餐、联欢会等,也举办过一次羽球个人锦标赛。
1956年8月15日庆祝成立1周年联欢晚会。
同年9月14、15、16日一连3天,母校为筹募建校基金,举行义卖游艺大会,校友会开档义卖,为母校筹得八千元,获得各方赞赏。
1958年,我国政府改制华文中学,引发学潮,学生普遍罢课,政府有视局势严重,下令所有在籍学生不得参加校外各种组织。当时组成本会的成员大部分都是在籍学生,受到法令影响,不但大部分会员需退出,有一半理事也得退会。突发危机,本会面临瓦解之忧。所幸剩下之一部分理事及会员极力支撑,会务才不致停顿。
1960年,学潮已过,受禁令影响之校友,都完成学业,又投回本会怀抱。在会长谢桐领导下,组成歌咏队,由林永华老师担任指导;同年出版“友讯”,内容包括会讯版、友讯版、耕耘版、职业介绍等。在会员合作下,不但反应良好,还获得各界好评!
1962年,本会获得冯德清老师介绍,蒙当时神父之允许,借用公教中心 (现在会所所在地)一高脚楼作为本会第一间会所,在会员同心协力下,出钱出力,添置家私用具,固定了本会的根基。
1967年,本会又陷入困境,获得当时谢神父通知,教会要收回会所,本会被逼迁址。接下来的许多年,本会没有固定的会所,数度搬迁。本会经济,可说是非常拮据,租贽会所及其他费用,全赖理事 及热心校友支撑,才得以渡过难关,克服一波接一波经济难题。
1970年,华语流行歌曲非常盛行,台湾歌星姚苏蓉到大马演唱,掀起一阵热潮。本会打铁趁热,于同年9月26及27日,主办全吡叻华语歌唱比赛,为母校新建礼堂筹募建筑基金,募得三万一千一百三十五元,减轻了母校经济上之荷负。与此同时,本会接受以故小学校长陈伯达修士之建议,将本会有限之资金投资于Lahat lane 及江沙路两段土地。
七十年代,屋价及地价猛涨,本会变卖上述两段地,获得不少利润,并于1974年8月举办义跑,筹获一万余元。在1975年于Jalan Che Wan (现中医学院)购置双层屋宇一座,才正式奠定本会一 个正式会所,使本会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本会活动 。 随着时日之增长,会员之逐渐增加,许多校友在事业上也有成就,本会经济逐渐好转,着手设立会员子女学业优良奖励金及其他福利。
1980年代,教会让发展商发展位于青山道的一段地,献议将其中一座4层商业店铺以‘特价’售于校友会。经理事会讨论及本会顾问等之研究,认为这是一项极佳投资。
1982年,本会毅然将 Jalan Che Wan 脱售,买下 位于78, Persiaran Greenhill商店,即今日之会所。本会正式拥有可以出租之产业,底层租于经纬旅游社,二楼充作律师楼。但脱售所得款项加上银行存款,不足偿还银行债务。每月租金,充其量也只够偿还银行透支利息,为了节省开支以减少银行透支,本会很多活动,被逼停止。
这种“困境”一直维持十多年,直到许宗源于1994年被推选为会长,他认为长此下去不是办法,应该一劳永逸解决银行透支问题。于是登高一呼,发起筹募会所基金。经他这一呼吁,许多商贾,热心校友,及社会人士,热列支持,纷纷响应,也纷纷将义款慷慨捐于本会,从此本会告别十多年‘困苦’之日子。 今天,本会之经济基础已相当稳固,因此,本会现在着重于会员及母校之福利,大力资助母校进行之大小型活动。凡有关学校之美化计划、教师节庆典、学会活动、舞蹈、华乐队演出等,本会从不落人后,拨款赞助。至于本会自己本身每年四大活动,即:新春团拜、颁发会员子女学业优良奖励金、中秋节以美食及月饼招待校友,会庆联欢晚宴,希望校友多多参与及支持。
三德小学创立于1-9-1934。创立者乃怡保教区天主教堂的傅神父。共有学生64人,分2班假圣教会上课,教职员只有3位,由黄静山担任校长,傅神父则为学校永久监督。翌年在原有校舍旁增建校舍2间,这就是三德小学的开始。
1936年聂成安任董事长,冯德请被委校长,教职员有6人,学生人数增至160多人,分4班上课。
1940年董事部筹款增建校舍,但因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拖延兴建,1941年,日军南侵,不只建筑工程被迫停顿,学生也被迫停课至1945年10月28日,冯德清校长才召集原有教师及学生会校复课。
1958至1959年间,政府因改制华文中学而引发“火炬运动”,前来学校登记入学的新生不见踊跃,学生人数维持在200人左右,全体教职员也不过18人。
1959年至1962年之六年级会考,学生表现良好,每年均达到100巴仙之成绩,垫定三德成为名校之基础,社会人士对学校另眼相看,此后报名人数日愈增加,原有教室已不敷应用。
1963年,董事部计划筹建新校舍,需款七万元,并向社团及社会人士征求捐款,订同年12月21日晚举办文娱晚会,三德校友会负责票务,晚会演出虽成功,但捐款尚未达目标。
1964年2月15日,学校举行娱乐市,再次向社会人士捐款,筹得相当之款项,便开始第一期之建校计划,建成一座三层楼九间教室,并于1965年启用。
被誉为“三德发展之父”的小学校长陈伯达修士于1966年被调来本校。陈修士满怀壮志,雄才伟略,而且眼光独到、交游广阔、广招群贤,罗致怡保名流商贾,一心一意为三德华小之发展努力。在校内按月向学生征收建校基金:在外积极征求商贾认捐,并于1968年举办娱乐市,共筹得13万5千元,同年建成四层楼校舍一座,才有相当规模之校舍、食堂及厕所,此乃第2期建校计划。
在陈修士努力经营之下,三德之发展,可谓一日千里,虽两次建校,教室仍不敷应用,遂有第三期之建校计划。凭陈修士之交游广阔,长袖善舞,募捐手法高强,在短短2年间,筹得足够款项,进行第三期建校计划。建校一切进行顺利,并于1971年6月5日举行揭幕典礼,敦请吡叻三王殿下驾临主持,参与盛会者有主教、董事、社会名流、教育长官等,冠盖云集,情况热烈。是晚及次晚,假中学礼堂联合中学举办游艺会,邀请社会名流剪彩,场面空前,全场爆满。
从此以后,三德小学可谓“平步青云”校誉日盛,家长以能让孩子进入三德为荣,许多家长,想尽办法,以求获得区区学位。因此,学校每年爆满,校长及教育局官员得设法“送走”容纳不下的学生。这也是校长每年“头痛”的日子!
展望及隐忧
最近,教育局召集本市设有下午班之学校校长对话,告知政府有意在所有学校实行全日制,要求校长转告董事会,寻求解决方法。如果这项通令一旦通过或实行,三德小学必须将一半的学生送出去,或是觅地搬迁。两个选择都是令全体关心三德的人士感到头痛,而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。我们寄以厚望,希望政府体恤华校处境,提供一个具体的方案,使全日制能在不劳民伤财的情况下获得解决。
30年代,社会景气欠佳,儿童失学率很高,怡保教区天主堂司铎福神父,有鉴于此,遂萌创办华教之心,并召集教友会议,即席成立常委会以进行筹建筹捐等事,选出由张春、聂成安任副董事长,且定怡保区天主堂司铎为本校永久监督,命校名为“三德”,即取<信、望、爱>三字之义向政府社团注册官申请批准,于1934年9月1日假圣教会馆开学,并收留原有之要理班学生,为愿进校就读者,一概免费。首任校长为黄静山,教职员3人,学生64名,分两班上课,这就是三德之开始。
1935年,原有校舍左侧加建新教室两间。是年底黄校长辞职。1936年由冯德清继任,董事长为聂成安,黄德副之。创办人福神父不幸于年中盍然长逝。1940年至1941年7月,本校舍因日军二度屯驻,一切书籍教材,悉遭浩劫,全部教具,荡然无存!光复后,冯德清校长挺身邀集原有教师,协助复教工作,经过一番努力,本校终于1945年10月28日复学。1947年,本校选梁宇皋为董事长,聂成安副之。新校舍则同年始行启用。1950年王润等三位修士到校。翌年接管校政,并联手进行筹办中学事宜。1952年,为三德划时代及值得纪念之一年。本年初开初中一新生两班,以王润修士为协助,假新校舍上课,此乃三德中学之创始。1953年,新校舍之6间教室遂全归中学使用,原有之圣教会馆留于小学作唯一之校舍。而中小学校长职则由王润、孙汉光二位修士担任。中学校舍之右旁增建毗连教室两间,于是年杪竣工。1954年,王校长他调,推孙汉光修士接任。
1955年,孙汉光修士调任星洲公教中学 (后创办海星中学),由张德忠修士继任。在其五年之任期中,先后建成教室四间、科学室一座、食堂一间及改善卫生设备等。1957年,本校改制为国民型学校,接受政府全部津贴。翌年增办高中,学生于是年参加初级教育文凭考试(LCE),成绩理想,是年终张校长他调。1959年由穆文常修士继任中学校长。1960年,谢神父(Fr. Ciatti)接替李乔治神父为董事长。在各界人士鼎立资助下,于1962年落成新教室4间,1963年增建新教室6间,其中包括两间图书馆,并使整座校舍联成一巍峨壮丽之3层大楼,连接中学校舍右旁之4间教室及4间科学室,亦于1967年竣工。
1968年3月16日,本校蒙政府颁发2万元之津贴金,1969年遂兴建耗资20多万元可容纳一千六百位观众之多元用途礼堂,也是怡保当时规模最大之礼堂。1970年4月1日,谢神父调任大山脚区司铎,董事长职位由杞家麟神父接任。1971年本校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大学先修班。大学先修班科学馆于1973年底顺利落成。此科学馆共三层,其中有化学室、生物室、物理室及普通科学室各一间,全部设备都是现代化之仪器。1974年3月16日成立家长教师协会,选出15人之委员会,由家长梁森元任主席,姚兆度副之。校方于1976年庆祝银禧纪念及筹募建校基金,获得26万元;而1982年举行义跑筹得80多万元,成绩堪称空前!1979年杞神父他调,由赵仲生神父接任董事长之职。1984年,赵神父之职亦由庞士仲神父接任。由1983年开始兴建四层楼新校舍,到1985年竣工。该新校舍除14间教室之外,尚有语言中心;、体育室、图工室以及电脑室。本校之硬体建设,可说是已经全部完成。
本校在学业成绩都有优异的表现,如1982年高级教育文凭(STPM)考获一百巴仙及格率,及1987年巴仙有8位同学在高级教育文凭考试中获得全5A之成绩,而全国只有13名考生获此成绩。1992年穆文常修士因健康理由,不得不从教育岗位退下来。1992年8月16日,尤青山接任校长职。1996年庞士仲他调,董事长则由陈赞光神父继任。1998年1月7日尤青山校长荣休,由杜祥江接任。1998年的高级教育文凭(STPM)考试中因28名同学考获5A的成绩而冠全马。1999年杜校长调职,由杜亚发接任校长职,现任的董事长为谢福华神父。2001年杜亚发校长荣休,罗豫源校长接任。2005年6月,罗校长得到教育部之器重,升任教育部I.A.B.高级官员,其职位由彭运明校长接任至今。2001年之高级教育文凭考试,本校共有21位同学考获全A,其中郑友成同学更荣获全国最佳成绩;2002年共有33位同学荣获高级教育文凭考试全A之成绩;2003年共有32位同学考获全A,成绩冠全国。而2004年有两位同学分别在跆拳道和英式女子篮球赛代表代表国家并获奖。
本校硬体设备已达饱和状态,学生人数2940名,老师126名,分上下午班上课。福神父的创校,穆文常修士的发扬光大,秉承的都是《奉献自己,教育他人》的无畏精神,因此创造了三德光辉的历史。凡我三德人都应该继续努力与爱护三德的热心人士携手合作,再攀高峰,共创未来!